top of page

十一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 (上)


音樂悅耳動人,聽得人心曠神怡,壓力盡釋,當中機理,其實與我們身體和腦部有著密切的關係。接下來,我們將了解十一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。

1. 感受音樂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孩童自然而然對音樂作出反應

早於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,媽媽已懂得利用搖籃曲和有節奏地輕拍嬰兒,哄逗他們安靜下來。研究亦明確指出,不過是出生數天的嬰兒,竟能分辨出不同的節奏,並對此作出不同的反應,稍大一點的幼兒甚至會跟著音樂擺動、跳舞或唱歌。這正好解釋了音樂治療不單應用在大人身上,即便是幼兒,甚或未出世的嬰兒也同樣可行。

2. 節奏與身體律動有關

人們經常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抖腳或走路,當中原因為何?原來我們的神經細胞會與節奏自動連繫,使動作與節奏同步。當我們聽音樂時,大部分的信息會經由中樞神經,傳到腦部處理聽覺的部分,而小部分的信息會直接由脊髓即時處理,讓肌肉於不用刻意的情況下,自然地跟隨音樂張弛。這種自然反應便是音樂節奏所帶來,音樂治療師正是利用了這點,改善參加者對肌肉的控制障礙。

3. 音樂可改變生理反應

聽快歌時呼吸加快、心跳會加速、覺得興奮或精力充沛,而聽慢歌的時候,我們好像扔開了壓在心頭的大石,只覺心神安謐,渾身舒泰,這一切都是音樂引致的生理反應。音樂治療師會利用不同歌曲的特點,刺激昏迷中的病人或是幫助參加者放鬆身體。

4. 音樂刺激腦部處理情感的部分

大家有否於聽音樂時哭過笑過?音樂不但勾起我們的回憶,同時亦會刺激我們腦部負責情感的部分。不同的音樂引領我們進入不同的情緒,特定的音樂讓我們覺得開心,某些音樂會令我們感到失落。音樂治療時使用特定的音樂,可讓參加者更易察覺自己的真實感受,從而抒發自我。

5. 腦部處理音樂和語言的部分重疊

在聽歌或唱出歌詞時,腦部理解語言和說話的部分,便會開始發揮作用。利用這個特點,音樂治療師可透過唱歌幫助兒童和中風病人學習說話能力、改善發音和口肌控制。

6. 腦部喜歡有規律、可預測的聲音

音樂多數都是有規律的樂句、編排、結構和快慢。如一般的流行曲,副歌會不斷重覆。這些反覆的聲音都讓我們覺得悅耳,想一聽再聽。事實上,就算是一個和弦(chord)的聲頻都能用數學比例計算,令我們聽上來有種和諧之感。而我們的腦部正正喜愛這種帶有可預知性的聲音,和擁有規律結構的旋律音樂。

參考資料:

Merzenich, K. (2010).Top 12 brain-based reasons why music as therapy works. Retrieved from http://blog.brainhq.com/2010/04/22/top-12-brain-based-reasons-why-music-as-therapy-works/

小貼士:音樂可影響腦部及神經系統,基於這點解釋了音樂治療的原理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